悦美书屋·少儿图书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四大误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1:1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四大误解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标公布已经十年。儿童阅读推广也已经走过了十年路程。两者孰先孰后,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不做轻易论断。上世纪末关于“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讨论,直接促成了这轮课程改革,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和语文教育专家承担的。儿童阅读则发端于原有语文教育理论体系之外的研究者,以梅子涵、朱自强、方卫平、曹文轩、彭懿等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的发声和一系列建设。其标志是《儿童文学五人谈》的出版。但毋庸质疑的是,儿童阅读推广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新课程改革,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小学阶段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量,儿童阅读不可能有这样蓬蓬勃勃的发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王林博士、亲近母语、红泥巴、毛虫和蝴蝶等儿童阅读推广人和推广机构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耕耘,则更快更深刻地影响了儿童文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推广。

  儿童阅读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儿童文学的阅读,还包括儿童的科学阅读,人文阅读(历史启蒙、地理启蒙、哲学启蒙等),甚至数学阅读。但毫无疑问,儿童文学阅读是儿童阅读的核心内容。也是这十年来儿童阅读推广的主旋律。

  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儿童阅读推广获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儿童阅读课程实验的典型学校和各种身份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存在不少的误区,列举和分析如下:

  误区之一:轻重不同,内外有别:教好教材,抓好课内教学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义,儿童文学的阅读是课外阅读,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建国以来,因为各种因素,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观念:小学语文教材等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师把教语文教材当做最重要的任务,认为教材教学是“课内教学”,课程评价、语文考试主要也是检测儿童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阅读,仍被大多数校长和教师称作“课外阅读”,不少开展儿童阅读的学校能明确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那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新课改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

  毫无疑问,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成为小学母语教育课程的主要载体。教好教材,提高课内教学的质量,是保证我们这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的基本措施。但问题在于,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因为体制、利益等因素,致使大多数教材编写团队缺乏必要的学术基础和编写理念、编写技术。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受到了激烈而广泛的学术质疑和社会批评。可以这样说,除了极有限的一两套教材,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果老师们只教这一套教材,而不把儿童文学的阅读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无法提高的。

  还有,建国以来,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整本书的阅读是“缺席”的。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是把整本书的阅读放在“课外阅读”中略带几笔。2001年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列出的书目也不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之类,但却没有落实图书来源、阅读时间、教学方式、评价措施等,根本不具有指导意义。

  这个误区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儿童阅读的推进。从目前征求意见的,即将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民间儿童阅读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得到官方体系的充分重视,由课程论专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主导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儿童阅读的充分认识。

  走出这个误区的途径有三个:1.建议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借鉴各国开展儿童阅读的经验,给出儿童阅读充分的时间空间,当然如果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更为有效。

  2.至少应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例如儿童阅读推广开展特别好的地区,以及一些较好的学校,允许开展儿童阅读课程改革的尝试;

  3.改革小学语文教材编审用体制,保证审查、编写团队中,有儿童文学写作、研究和儿童教育研究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教材选用机制。让校长和老师们有一定的选择教材的权利。当然这个想法很幼稚。

  误区之二:教语文不是教文学:小语教学的任务是语文教学,儿童文学阅读是文学教育。

  语文课是语言课还是文学课?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之问。在叶圣陶的倡导下,1956年,“语文”课被一分为二,分为语言部分和文学部分分科教学。这个实验只在初级中学展开,而且短短两年便告夭折。实际上,因为主持实验的一批专家的特殊背景,这里所指的语言更多是一个科学的语言体系。

  这两年,也有专家,以深圳央校李庆明校长为代表,提出“文学和语言应该分家”。实际上,对儿童文学阅读非常认同,而且有较深厚的儿童哲学和教育学功底的李庆明校长,其实强调的是文学教育问题,提出的是加强儿童的文学教育的设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提出文学和语言分家的整体改革方案。

  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学科专家和教师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应该是“语文教学”,或者是言语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儿童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学写“大白话”的能力,而不是培养文学家的,所以儿童文学的阅读不重要。这是对文学教育的极大误解。

  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儿童学习语言的文本,因为儿童文学很好地应对了儿童的话语系统,最能调动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最能激活他们这种语言的潜能。

  朱自强老师在《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里以婴幼儿学话为例来说明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所谓的“妈妈语”,或者也可以说是“儿语”,就是妈妈对婴幼儿讲:小宝宝,今天好不好?小宝宝,你饿了吗?妈妈抱抱你。你不用这种语气跟婴幼儿讲话,而每天在他耳边放四书五经,他就不能获得最初的语言发展。因为这是儿童此刻需要适应的一种语言。

  孩子的记忆力是超强的,学龄前儿童你给他讲几遍同一本图画书,他几乎会一字不差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所有孩子都有母语学习的巨大潜能,到了小学一年级,他们已经具有比较简单的口语表达系统,而小学语文教学要继续发展他的高级口语和初步的书面言语能力。用什么样的文本来帮助儿童比较好的实现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当然是童谣,童诗,童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儿童故事等等优质的儿童文学文本。

  同时应该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仅是可以提供优质的言语训练的文本,也是丰富儿童内在的精神生命,奠定儿童基础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抽象的概念,直白的说教不能给他们有效的教育,他们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形象,通过故事,通过体验实现的。和孩子们进行适宜的儿童文学的阅读是帮助他们丰富内心,形成完整、正确价值观的良好途径。而个体言语的发展,母语的能力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外显,绝不可能通过工具化的训练实现。

  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受语文教学是言语训练的影响,存在着大量的创编的“教材体”的文本。他们的共同的的特点是主题先行,概述为主,结构单一(总——分——总),语言乏味。他们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儿童对母语的感知,不但不能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反而极大的阻碍了儿童言语的发展。

  走出这个误区的要点在于必须研究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正确把握儿童母语学习的心理,充分认识儿童文学阅读对儿童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并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为儿童选择合适的文学文本给他们阅读。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儿童文学文学的阅读,是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把语文教学看作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的反动。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也好,中学语文教学也好,都应该将文学文体的教学和实用文体的教学,还有必要的文化常识的渗透落到实处。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文学教育不等于儿童文学的教育。儿童的文学教育不仅包括儿童文学文本的学习,还包括更广泛的适宜儿童阅读的古典文学、现当代成人文学、外国文学的学习,但儿童文学的阅读一定是小学生文学教育的核心和主体。

  误区之三:“伪儿童文学”大量进入教材:但不少老师认为,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是最好的儿童文学。

  因为大多数教材编写者对儿童文学素养的缺乏,大量的“伪儿童文学文本”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儿童文学的欣赏趣味。

  这些“伪儿童文学”的典型特征是“教育性”。好的儿童文学是一定有教育性的,但它们把教育性非常艺术的通过形象的塑造,故事的讲述,通过儿童的审美活动实现的。张学青老师指出,伪儿童文学的教育性经常通过一些基本的内容和程式表现出来,例如一般采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一般内容都是主人公开始行为不良,经过劝诫以后改正的,或者不听劝诫产生严重后果的。

  例如《蜗牛的奖杯》。文章说的是蜗牛在飞行比赛中得了奖杯,就把奖杯背在身上,结果奖杯成了硬壳,它再也飞不动了。其实获奖之后那种“献宝”的心理,是儿童之常情。 “献宝”的背后,也可以理解为对荣誉的珍视。但这个文本被放进教材,其实就是被作为“教育的样本”而存在的。《小鹰学飞》《云雀的心愿》》,《蘑菇奖给谁》等等都是这样的文本。它看上去是一个儿童文学的形式,它们实际上只是一些教化的承载,你可以清晰地感到一个教育老者在其中的存在和训诫的声音和姿态。

  朱自强老师在七人谈中明确的指出,类似这种教训性的故事在儿童文学领域早就被唾弃了,从80年代开始就被批判了。但因为教材编者对儿童文学认识的不够,而致使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不能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儿童和教师所阅读和学习。

  走出这个误区的办法首先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必须要有儿童文学研究方面的人才进入,第二,就是在教材大量存在这样的劣质文本的时候,教师通过自己的择选,从《新语文读本》、《快乐语文读本》、《全阅读》中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孩子阅读。

  误区之四:儿童文学就是“小猫叫,小狗跳”。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认为儿童文学是肤浅的文学。

  前段时间我在博客贴出薛瑞萍老师的《我为什么反对儿童读经》,引发激烈的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其实我是坚决地主张要让儿童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但我从不简单的认为,让儿童读经就是最好的让儿童亲近传统文化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甚至解决当代中国的诸多问题。

  在讨论中,一位海外的读经倡导者提出,难道不让孩子们去读经,让孩子们去读那些“小猫叫,小狗跳”这样的儿童文学吗?儿童文学值得反复的阅读吗?

   读经运动的倡导者王财贵博士曾在演讲中说:儿童读“小猫叫小狗跳之书”,理解是百分之百,读《论语》,也许只能理解百分之一。于是有人说,你百分之一怎能跟我百分之百比?他不知道,《论语》能理解百分之一,已不知胜过“小猫叫小狗跳”之书百分之百的几千倍几万倍!

  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语文教育向来是人人可以发声的领域,不同领域的专家从自己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提出自己给小学生的阅读建议。读经者自然倡导儿童要去读经,其他书根本不要去读,研究古典诗词的专家建议多选古典诗词给孩子读,研究明清小说的建议孩子们去读四大名著,研究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建议多从丰富深刻的现当代成人文学中选择作品给孩子读。

  这个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当代教育中,科学的儿童观还没有根本确立。教育中儿童文学的研究,儿童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在大学是一个弱势学科,儿童文学的研究专家,儿童文化的研究专家严重缺乏,更缺乏应有的学术地位。安徒生在丹麦,《柳林风声》的作者格雷厄姆,《长袜子皮皮》的作者林格伦在瑞典,《小王子》的作者圣艾修伯里都在他们自己的祖国拥有至高至尊的荣誉和地位,各国的母语教材都有具有儿童文学、儿童文化、儿童教育研究背景的相关学者介入。

  儿童本位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立场。21世纪,乃至下一个世纪,中国教育的主题一定是“发现儿童”,当然在教育中“发现儿童”的前提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人”,发现每一个体的生命价值。发现儿童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阶段,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儿童母语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和唤醒儿童的语言潜能,让他们在母语的浸润中得到言语和内在生命的共同发展。

  孩子对儿童文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进行母语学习的文本。儿童文学的题材、主题、体裁、表现形式、语言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基本上任何题材都可以在儿童文学中找到优秀的文本。《铁丝网上的小花》让儿童感受到二战中集中营的残酷和童心的纯洁,《凯奇的包裹》让儿童读到战后的欧洲的艰难时世和人性的坚韧和美丽。《最想做的事》让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知识的昏暗及满怀希望的明亮。恩德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一个深刻而好听的哲学故事。即使看上去轻松而幽默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也能给孩子阅读的愉悦和丰富的营养。那些认为儿童文学浅泛而没有营养的人,要么没有基本的儿童文学的阅读,要么没有现代的科学的儿童教育观。

  母语教育的过程是用母语——人类文化的慧命唤醒儿童小小的个体生命的过程。让我们大手牵小手,驱动生命的车轮,从民族母语文化的大河和世界优秀的语言文化的洪流中,引取适宜的清泉,滋润和灌溉儿童小小的生命躯体,唤醒他们生命和语言的种子,扩大他们的心量,让生命的河流蓬勃流淌。

  儿童文学无疑是其中最适合最奔涌的一股清泉,儿童文学的阅读是童年不可缺少的滋养。让我们走出误区,建构真正的儿童本位的母语教育,让孩子享受阅读,享受母语,享受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合肥悦美阅读指导中心   皖ICP备19007624号-1

GMT+8, 2024-11-23 03:16 , Processed in 0.1210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