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美书屋·少儿图书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恰当的亲子阅读不如不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2 09: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亲子阅读,也会经常陪孩子看书。但是家长在引导孩子读书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误区,殊不知亲子阅读也要讲究科学,否则好心也可能办坏事。育儿教育专家、中英文早期阅读推广人胡海兰老师说,恰当的亲子阅读能带来良性循环,反之亦然。所以,她认为不恰当的亲子阅读不如不读。以下是她在阅读推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观点以及亲子阅读常见的不恰当表现。

我们在做阅读推广。我们在让更多的父母了解这个便宜、便捷、有效的亲子阅读带给家长和孩子的一切。

这个工作,进行的时间越长,推广程度越深,我们越发现,一味的告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如此简单、空泛理念推广是远远不够的。只做理念层面的推广,缺乏具体的指导,这样的做法就像给了别人一个按摩器,然后极力的介绍说这个东西好而已,拿到按摩器的人就胡乱按摩一通,就抱怨按摩器不如听介绍时那么好,看不到效果,甚至用了还觉得更难受。这是因为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没有用好这个东西,譬如哪里有穴位,哪个穴位管哪里,推、拿、按、捏应该按哪个键,用哪个手法,这些具体使用方法不了解或者根本就是不得当,怎么可能发现好东西之“好”?

因此,有了一些模糊理念的家长,更应该得到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只有使用了恰当的方法亲子阅读的家长,才能感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和对孩子的益处,感受到阅读对孩子的帮助后,理念倒是会更清晰和深刻于脑中,然后乐意花时间和孩子亲子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则可有效推进亲子阅读。

“不恰当的亲子阅读不如不读”,如此绝对的表达是否过分了些?否。

如何为之“不恰当”?他们又对孩子产生何种影响?不恰当的表现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就是立足大人的需求和目的,背离儿童的心理规律和兴趣培养的原则,以下的“不恰当”,你有吗?

不恰当之一,考试性的阅读。

“你看,这是什么?”“告诉妈妈,这是什么动物。你知道的。我教过你。”“想想看,他对不对?”“他为什么这么做啊?”

以上的问题反应出这些大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第一、阅读就是要知道各种知识;第二、不问怎么知道孩子懂不懂;第三、这是互动。

很遗憾,这样的问题把阅读变成考试性的带着紧张的学习了,而不是轻松的阅读游戏了。产生这样的阅读行为的原因在于,大人把亲子阅读中的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看成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殊不知,亲子阅读中,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分享的关系,如此看待的家庭,才能营造出温馨、愉悦的阅读氛围。细点说,这绘本本来就是为孩子而生的,家长不过是帮助写书的人把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所以,绘本的亲子阅读,应该是分享阅读的快乐。而不是通过这个绘本即时的考核孩子懂得多少。

考试性阅读的坏处多多。首先,从你口里问出的这些问题,大多是你想要孩子知道的,很可能会破坏这个阅读的连贯性和孩子沉浸书中的情感体验。其次,你问了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发散性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本来就定性了,提出的问题也很单一,没有听到问题的孩子,可能看到画面就会天马行空地理解和想想。最后,不恰当的问题提多了,孩子答不上来或者感觉无兴趣,孩子就会产生阅读焦虑感,看到书就紧张焦虑,并演变成拒绝接触阅读。

不恰当之二,(在认字敏感期到来之前)点读字的阅读。

点读字来阅读,大概是出于我们的本能的阅读行为了吧,不点着字怎么读啊?再者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的认字。

我们认为在认字敏感期到来之前,点读字的阅读是不恰当的。阅读的眼动研究发现3岁及3岁前的孩子无论在有大人陪伴下阅读还是没有大人陪伴下翻书阅读,他们对文字都没有兴趣,他们都从图画里搜索信息。也就是说,大人点读不点读对幼儿来说都无意义。不仅如此,这还是放弃森林捡了片树叶的做法(其实连树叶都捡不到),因为绘本对孩子的意义在于那些会说故事的图画,孩子的形象思维被那个具有情节的图画带动,他们自由徜徉,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去关注角色,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图画里有什么好玩的。这才是孩子的阅读,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慢慢得到培养。不要背离孩子的心理去执着于那几个字的认识。长大的孩子,从来不靠认识几个字来区别于别人,而理解能力可能就区别开了吧。

当然,到了认字敏感期的时候,孩子指着字很想知道,这是什么字的时候,咱们就可以图文结合和孩子玩起认字,认句的游戏。

不恰当之三,道理归纳的阅读。

我在给幼师的高专生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另外的老师和你说的不一样。她说,给幼儿讲完故事,一定要让他们总结出故事的意义来。”我当时脑子空白了一下,倒不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担心学生没有得到接近儿童的指导方法。

类似《落叶跳舞》这样的书,要怎么总结?对一个以形象思维占绝对主导性地位的孩子来说,概括抽象的做法是否违背孩子的心理发展而揠苗助长?这样的道理归纳是否过早的让孩子不能本真地吸收阅读的童真意味?那个光屁股的大卫、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兔子、顶着嗯嗯去找别人算账的小鼹鼠,这些让全世界孩子都喜欢的角色难道还要一个老师或家长来毫无趣味的摆出讲道理的架势说明,这些都是不对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直接画,甚至直接画那些我们认为对的“道理”,就像那些动画片里、点读机里不厌其烦的告诉你,我很乖,我排队不插队,我爱吃青菜,我不骂人?

简单说来,我们声情并茂或者娓娓道来地把故事演绎了,孩子的阅读就完成了。画蛇添足的追加那些大道理,小孩听不懂,大人反感。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用什么方式和孩子交往,孩子就学会什么方式和别人交往。你喜欢和孩子说道理,那么孩子不是变成懂道理的孩子,而是变成喜欢和别人说道理的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大人似的教训别人做的不对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在家里经常能听到“道理”的孩子。

不恰当之四,独自翻书的阅读。

我们家里的书他都不看!带着这样的控诉的家长通常的做法是把书交给孩子,自己做别的事情去。要达到真正意义的独立阅读,必须要度过一个“共同阅读”的时期,这个没有哪个孩子例外,有人做过这样的差异化研究,有父母陪伴的阅读和没有父母陪伴的阅读,前者的孩子爱上阅读,建立阅读习惯可能更容易。这不是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无法自拔的电视,你放着他看,你离开就可以。如果孩子能有一个亲子陪伴的共同阅读期,并且坚持的越好,间断性越短,那么孩子就越容易自主地独立阅读。而阅读的力量也会在孩子的小学、初中以及将来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认为如果人生是长跑,无所谓输赢,但是,在长跑中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之一是阅读带来的。这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以上所说的不恰当的阅读给孩子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看来,不恰当的亲子阅读还不如不读,保有孩子的天真无知或许更好。因为很多所谓很成功的人,包括爱因斯坦之类的,在童年时期的发展都出现某些方面的滞后来保有期能量的部分。所以,极端一点来说,有点破理念,然后用着错误的方法去糟蹋阅读,践踏孩子的童年,这是非常可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合肥悦美阅读指导中心   皖ICP备19007624号-1

GMT+8, 2024-11-22 15:53 , Processed in 0.0745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