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悦美阅读指导中心

标题: 阅读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3 21:53
标题: 阅读教育
阅读教育把阅读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强调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其核心是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全国有很大影响。“韵语教学研究与实验”被列为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行深入研究,发展为“阅读教育研究与实验”,又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阅读教育 - 简介
所谓阅读教育,就是通过阅读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阅读教育把阅读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强调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重点研究了韵语教学,其核心是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全国有很大影响。“韵语教学研究与实验”被列为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行深入研究,发展为“阅读教育研究与实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先进教育理念从哪里来?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提出了开展“阅读教育”的理念。强调“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3 21:57
阅读教育 - 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波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可以改变人生。

书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对一个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他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可悲的。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学生感到教师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教师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正昭示着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无不显示出这一特点:跳出题海、跳进书海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把学校办成书籍的王国,师生们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那就要让他们去大量阅读!” 德育心理学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的自我教育往往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学生,认真总结他们的发展规律,很容易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端、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反之,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无一不是书迷。
多年来,我们认真抓好教师的读书和学生的阅读这两件大事,我们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成名成家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书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食粮
提倡教师读书并带动学生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为新世纪培育“读书人口”,形成阅读型社会。这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国家教育总目标。没有学习化的社会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3 21:58
阅读教育 - 阅读是终身发展的灵魂
早期阅读的价值
在高度信息化的知识型学习型社会,早期阅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通过阅读,儿童的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儿童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儿童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历练。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养成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今后学习所必需的阅读预备技巧,使儿童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
一个人的成功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阅读。早在五十年代,美国就开始注重阅读研究。并对6岁儿童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具有阅读能力的儿童求知欲旺盛,能运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充满信心;不会阅读的儿童则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自信心。八十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了。而且特别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前期经验的提供。可见儿童早期阅读经验与以后的学习、生活的成功密切相关。

阅读与人类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第16届大会上把1972年定为“国际图书年”,198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引起各国的高度注重。1995年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又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大力宣传阅读的作用,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朝着建设“阅读社会”的方向迈进。随后,世界各国都纷纷响应,都在强调造就阅读社会,把提升国民的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都认识到通过阅读提高公民素质是最有效的,阅读量是衡量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已经是世界共识。新西兰早期阅读基础最好,这个国家的学生屡屡在国际比赛中获胜;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订为"儿童阅读年";英国把1998年9月到1999年8月定为阅读年;美国总统布什的母亲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就是尽早与孩子一起阅读。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孩子比世界其他国家的同龄孩子具有更强的阅读能力。研究我国的少年大学生发现,无一不是在学龄前就尽早地形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毋庸置疑,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现代教育所推崇的终身教育思想,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养成终身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灵魂。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3 21:59
阅读教育 - 影响
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它主要是指运用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造就成功的阅读者是阅读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随着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研究,有关阅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语言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得到充分体现。儿童最需要的不是系统全面的知识,而是学习兴趣、良好习惯和不断增长的学习感受力。儿童阅读教育的重点不是读、写多少字词,而是营造多元的阅读环境,帮助儿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阅读,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让儿童在愉快而具有创意的学习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
对于小学生,阅读就是一切。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巩固字词、促进写作的有效方法,还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首先需要读懂才能理解,因为阅读能力形成得早,其理解能力发展得快,自学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调查证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高,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差。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抓阅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是“提差”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阅读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4 07:15
阅读教育 - 阅读教育对儿童作用
1.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
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阅读,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从实践看,凡是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高,学得轻松,而且能得到全面发展;凡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低,学习吃力,效率低,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因为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所以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

2.阅读能有效地识记和理解字词,促进写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阅读中巩固所学的字词比单个字词机械地重复效率高得多。这是因为阅读材料中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信息量大,可提供较多的记忆线索。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即在阅读中识字,能把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易于辨析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这就是把识字同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和智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教学经验表明,大量阅读是加快识字进度、巩固提高识字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样,学生学习字词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学习字词,才能弄懂字词的意思并正确运用。从学习心理角度看,要理解一个词语,必须构成它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想。联想的事实愈多,理解的意义就愈充实,从而有利于抽象和概括。而阅读正是提供了这种联想和概括的条件。
写作是发展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特别能有效地发展逻辑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而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的范型,是模仿的榜样。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过程中心理上的需要。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训练写作的有效手段。
回顾历史,很多“出口成章,应对如流”的才思敏捷人才,大都是在童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经验对大量阅读与思维敏捷的精辟总结。

3.阅读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儿童的智力。
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美国鉴定英才生有27项指标,把注意力集中放在第二位,专注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大量阅读是培养儿童注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专项训练”。一般的低年级儿童是很难持续几十分钟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但他们在阅读有趣的读物时,则常常能持续一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并且能高度专注地集中。
学生的一切学习都必须用内部言语作物质基础和工具,不论是听课、回答问题,还是分析思考做作业,思维越高级,越需要高水平的内部言语。而大量地阅读,尤其是默读,能使儿童较多地获得内部言语活动的机会和高质量的训练,从而较快地发展内部言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儿童的智力越低,早期阅读的好处就越大。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流畅地进行阅读,有赖于许多心理条件。它通过辨认、记忆、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活动,能有效地刺激思维,促进儿童语言领悟和思维的敏捷性。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儿童智力从发展语言人手,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4.阅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国内外有关英才生的许多调查发现,英才生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有的教育家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顽强的入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习兴趣,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而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学习兴趣。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学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强烈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
阅读丰富了儿童的知识领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激励了求知的欲望。特别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每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读物,并能持续以浓厚的兴趣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这样,就易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可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理论研究认为:“只有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兴趣的保持,使之形成学习动力定型,使学习兴趣稳定而持久。

5.阅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习惯不形成,教育等于零。”这也是目前所强调的养成教育的意义所在,而最首要习惯就是阅读习惯。回顾历史,凡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首先培养学生成为“书迷”,使每一个学生都尽早地养成阅读习惯。勤学好问,永远是学习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摆脱周围的一切,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己所提出的目标。要努力做到使儿童养成这种专心致志的习惯。”这种习惯形成得越早越容易成才。而阅读是培养这种习惯的有效途径。

6.阅读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个性
大凡品学兼优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个性。良好个性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潜在动力,学生个体在学习效率上的差异,更多的不是智力差异,而是个性差异所致。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是他成才的动力和方向,这种动力和方向激励并指引着一个人成才的道路。
实践证明,早期学会阅读的儿童,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感。儿童建立自信心的总的经验是帮助儿童学会阅读。因为产生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而阅读正是一种经训练而形成的能力。它与自信心成正比,它使儿童通过阅读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和能力,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可以说,阅读影响和改变着儿童的生活,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可以培养良好的情绪,可以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等等,至少使他们经常有事可做,同时又影响着他们的行动和学习。有关研究认为:“儿童阅读的技能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并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儿童在学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早期阅读技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速度及个性的定型化。

7.阅读能有效地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少年时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阅读。阅读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的自我教育往往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儿童读一篇好文章就等于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看一本好书,就是在同一个优秀教师谈话。一些优秀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天地。学生阅读这些作品能受到情感的熏染和美的陶冶。阅读能提高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能力。儿童可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偶像,确立自己的“参照系”。德育心理学认为:“真正决定人们思想品德的是他心目中的参照系统。”一个人羡慕谁,他就会向谁学习;向往什么,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儿童通过阅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可形成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也就是说,儿童通过阅读增加了一条逐渐脱离成人监护,直接受教育的一条途径。而且这种教育是内在的、长期不断的最根本的自我教育。书籍尽早地进入儿童生活,成了朋友,并能伴随成长乃至一生。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

8.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关键是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早期形成,这都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有效地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使儿童能自我调控自己的行为;阅读能有效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发展,只有主动发展,才能真正提高素质;阅读能有效地培养理解能力,使儿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入手,可以说是抓到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纲”,进而“纲举目张”,促进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以阅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线,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内学习的内容,同时向学生介绍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有针对性进行课外阅读,有具体内容可读,引导学生读什么,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使之爱读、会读、形成有效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提倡广泛地阅读,深入地阅读,大量地阅读。每个班级都有图书柜,让家长为学生设立图书箱,教师定期统计学生的藏数量和阅读量,经常组织专题班会、队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演讲会等活动,促使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我们十几年来各个学科一律不留课外作业,并在校内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和发展特长。并带动了家长阅读,提高了社会文明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在迅猛发展,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一次学习、终身享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人可以通过听、读来获取知识信息,但更主要的手段是通过“读”即“阅读”获取知识信息(包括电脑、电视阅读等)。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素质,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辨明方向,才能有效地利用知识仓库——书籍,才能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保持可持续科学发展的优势。因此,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阅读素质越显重要,阅读素质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必须。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咬定阅读不放松,就会取得“抓纲带目”的理想效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4 07:24
阅读教育 - 早期阅读教育
概念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为幼儿进入小学所做的最好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才,而阅读能力则是独立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与识字联系在一起——不识字怎么阅读呀?其实早期阅读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刘炎教授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各种关系;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成人读书中的故事等等,都是早期阅读活动。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孩子会逐渐把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领悟词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使他们对文字驾轻就熟,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图书总量充足。调查表明,城市幼儿的图书拥有量已十分充足。人均50本以上的占19.8%,人均20—40本的占75.3%,没有图书的幼儿不存在。对于购买诸如“图书”之类的学习用品,家长总是非常愿意“慷慨解囊”。


2、幼儿图书内容片面化。学前期的早期阅读并不等于识字教育。在理论上家长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但在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家长首选的还是“智力类”(识字、学数)图书。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家长,有62.1%把购置识字、学数类图书放在首位。其次是“知识”类图书。而孩子喜欢的则是“动画类”图书。因而在购书时家长和孩子往往发生矛盾。家长在为孩子购书时,目的性明确,把书视作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工具,较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书籍所具备的娱乐性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对幼儿的“故事类”图书鲜有选择,仅占3.8%。可见,家长对“书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学习的有效手段重视不够。


3、幼儿阅读环境欠佳。调查发现,幼儿虽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往往是东放一本西搁一册,没有一个固定的图书架和书袋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50%以上,没有阅读角落的幼儿占60%以上。可见,幼儿的家庭阅读的物质环境普遍欠佳。对于精神环境方面,家长的榜样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家长在家里每天坚持阅读书报半小时以上的占35.4%,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阅读”的占21.8%以上。家长与书少有交流,幼儿就难以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令人担忧。在调查和观察中,幼儿的阅读兴趣令人担忧。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阅读”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0.1%,而“一般”的要占59.8%。许多幼儿爱“听”家长讲故事,不喜欢自己“阅读”故事,因而每天“缠着家长要求讲故事”,能够自己“一页一页认真仔细翻看”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5%。有些家长为了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经常购买新书的方法来保持孩子对书的“热度”。
很多家长反映,家里的图书要么扔得满地都是,要么每一本书都被涂得乱七八糟,撕得七零八落,令家长“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玩,不喜欢读书。


5、家长指导乏术。早期阅读具备个别化的教育特点,易受兴趣、环境等影响。因此,家长是指导孩子阅读的最好老师。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家长只是在孩子“缠得没办法”时给孩子讲个故事聊以应付。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爱不爱看书“无所谓”,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有所改变。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较少,每天坚持者寥寥。当与孩子一起阅读时,也只是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技能并不关注或不知道关注,因而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时,家长觉得无可奈何。


6、超前识字教育者众多。当我们问及孩子在家有无识字时,65.8%的家长回答“有”。尤其是大班幼儿,69.9%的家长甚至要求孩子“写字”。虽然大部分家长觉得早期阅读应该是“正规阅读的预备阶段”,但受社会风气和“早识字”与“早成才”等因素和观念的影响,提前进行识字教育的家长还是很多。


早期阅读开始的时间一般来说,5—6个月的婴儿对待书就像对待其他东西一样,会把书放在嘴里咬,用手去拍,扔,撕。
9个月以后,婴儿对书的兴趣使他想去翻动书页,但往往是一把抓起好几页;他会看书,但可能把书颠倒着看,嘴里还会喃喃自语。
1岁以后的孩子会说不少话了,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早期阅读作了一定的准备。
14个月的孩子能开始看图指物。大多数孩子学会看图指物的年龄是1岁零4个半月。说出图上东西的年龄是1岁零7个月。
所以,专家建议,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得当,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就会较早出现。
3-8岁是儿童形成和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的口语表达发展特别快,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学习如何看书,愿意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符号解释周围的世界。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形成和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


加强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对策一、创设环境,让孩子想去阅读。
1、选择合适的图书 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无、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图书的选择有着较大的相关。所以,合适的图书应该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孩子兴趣的读物。孩子上小班时,可以选择一些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形象突出、画面清晰、色彩鲜明的图书。同时要装订牢固,纸质较厚韧,便于孩子翻阅。上中班时,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稍微曲折、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恶分明、以动物故事为主的图书。但画面要生动活泼,背景不过于复杂。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注重整体画面,不太注意细节。到了大班时,图书的故事情节要相对长一些、复杂一些,但画面仍应清晰鲜明。此外,还可为他们选择一些知识类的故事书,以拓展知识面,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的进一步发展。


2、设置舒适的阅读角 置身于一个相对独立、安静而又舒适的空间进行阅读,无疑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还得为孩子建构一个阅读角,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这个阅读角可设置在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铺上卡通图案的软地毯,以便于孩子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当然,墙壁上我们也要适当加以美化、修饰,图书的摆放或开或合,整体上给孩子一种休闲和趣味的感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一定会有阅读欲望的。


3、营造亲子共同阅读的环境 现代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对教育的投资比较多,愿意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书籍,但却很少花时间陪孩子读书。研究表明,父母能否给孩子读写方面的支持会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异,能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因此,父母最好每天至少拿出3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看书。同时家长应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把学习、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读书,就要全神贯注地读。孩子耳濡目染,会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二、趣味引领,让孩子乐于阅读。
环境的创设只是为孩子提供了阅读的条件,真正让他们喜欢阅读,走进图书,还需我们成人的引领。启其蒙首先要引其趣,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兴趣是孩子积极探索的最大内动力,能使孩子做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孩子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让他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记忆力得到强化,想象力丰富。幼儿有了阅读的兴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注意力就会集中,情绪就会愉快,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大多数孩子虽没有阅读的习惯,但听故事的兴趣几乎都有。为此,我们的引领就可以从满足孩子听故事的欲望入手,从给孩子“读”故事开始。家长给孩子“读”故事时应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借助形象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图书中图画和文字的内容,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
读之前,家长可以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大胆想象。读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复述故事或进行故事角色表演,让孩子在表演中重温阅读内容,乃至进一步创造性地自由表现。总之,我们的阅读应该给孩子带来的是快乐和享受。
当然,读书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如翻书时从左到右,阅读从上到下,一页一页地阅读,图文结合着阅读,连贯地陈述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阅读的基本技巧。


三、循序渐进,让孩子学会阅读。
要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学会阅读。在趣味引领的基础上,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也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这时,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独立地去阅读。
第一步:孩子自读。
首先,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内容简单些,情节生动有趣些,以便让孩子能有兴趣地看,并能看懂个大概,这有利于孩子阅读信心的建立。其次,为吸引孩子主动去阅读,阅读前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带着问题和悬念来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如狐狸这一动物吧,在以前听故事所积累的经验中,孩子们给它的定位是狡猾且爱欺骗人的角色。所以,如果让孩子阅读《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家长可以提示:“狐狸可狡猾了,今天它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样孩子会顺着已有的经验,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推测,有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


第二步:亲子阅读。
孩子的自读,只不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有时孩子可能看懂了个大概,有时孩子的理解也可能是跑题的、自己创编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毕竟都是他们阅读的成果。所以亲子阅读时,我们首先应听取孩子的成果汇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喜悦,树立信心。然后,我们再把孩子阅读中一些忽略的或不理解的部分和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指点迷津。在阅读中,孩子们往往注重观察形象鲜明突出的事物或人物,不太善于观察细节,如动作、表情、同一画面中事物或人物之间的联系。所以,亲子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故事是有主线的,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尤其要讲述出角色间的对话,使故事变得更为生动。


第三步:引导质疑,创造延伸。
好多故事都隐含了一定的道理。阅读结束后,我们要对作品中有悖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人物及事件的发展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质疑,接受教育。就如《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吧,阅读完后,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狐狸一直骗人,乌鸦为什么还相信它呢?”让孩子得到来自乌鸦的教训: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奉承。这种思考、讨论的习惯,会促使孩子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去探索更多的“为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当然,有些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想象,改编或续编出更为精彩的结尾。再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为例吧。乌鸦由于相信狐狸的谎言,而失去了美味的肉,可乌鸦发现自己上当后,会甘心吗?它会想什么办法从狐狸那里夺回肉呢?结果怎么样?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帮助乌鸦夺回那块美味的肉。无论改成或编成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这种阅读后的假想能力,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更有利于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空间,让孩子勤于阅读。
前面几步可以说良种已播下,为获得大丰收,我们还需不断地施肥、管理。为此,当孩子们学会自主阅读后,我们还应该拓展孩子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的阅读兴趣持续延伸,让阅读成为习惯。
1、更新读书角 要想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关键之一我们还得适时适量地更换图书,给孩子的读书增添新的内容。在更换时,我们可以结合原有的图书补充供给,以便孩子能够迁移学习内容,培养预期阅读能力。也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如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提供相应的图书。还可以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图书。这样不但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使孩子的学习更有条理。


2、踏足户外 放眼社区环境,到处渗透着阅读的信息。环境广告、商店名称、影视报刊、超市货物牌价等等。我们可以在散步和郊游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阅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搜索周围环境中丰富的阅读信息,建立口语和书面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拓展阅读的兴趣和空间。
3、漫步书林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时,才能更加迅速地萌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和激情。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我们还得时常和孩子去图书馆、书店走一走。在书的海洋中,让他们抚摸那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籍,翻阅那精美生动的画面,感受那如痴如醉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愉悦。时常沉浸于这种书香氛围,不但有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还能更好地扩大孩子的知识面,陶冶身心。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为幼儿进入小学所做的最好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才,而阅读能力则是独立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与识字联系在一起——不识字怎么阅读呀?其实早期阅读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刘炎教授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各种关系;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成人读书中的故事等等,都是早期阅读活动。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孩子会逐渐把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领悟词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使他们对文字驾轻就熟,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图书总量充足。调查表明,城市幼儿的图书拥有量已十分充足。人均50本以上的占19.8%,人均20—40本的占75.3%,没有图书的幼儿不存在。对于购买诸如“图书”之类的学习用品,家长总是非常愿意“慷慨解囊”。

2、幼儿图书内容片面化。学前期的早期阅读并不等于识字教育。在理论上家长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但在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家长首选的还是“智力类”(识字、学数)图书。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家长,有62.1%把购置识字、学数类图书放在首位。其次是“知识”类图书。而孩子喜欢的则是“动画类”图书。因而在购书时家长和孩子往往发生矛盾。家长在为孩子购书时,目的性明确,把书视作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工具,较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书籍所具备的娱乐性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对幼儿的“故事类”图书鲜有选择,仅占3.8%。可见,家长对“书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学习的有效手段重视不够。

3、幼儿阅读环境欠佳。调查发现,幼儿虽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往往是东放一本西搁一册,没有一个固定的图书架和书袋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50%以上,没有阅读角落的幼儿占60%以上。可见,幼儿的家庭阅读的物质环境普遍欠佳。对于精神环境方面,家长的榜样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家长在家里每天坚持阅读书报半小时以上的占35.4%,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阅读”的占21.8%以上。家长与书少有交流,幼儿就难以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令人担忧。在调查和观察中,幼儿的阅读兴趣令人担忧。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阅读”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0.1%,而“一般”的要占59.8%。许多幼儿爱“听”家长讲故事,不喜欢自己“阅读”故事,因而每天“缠着家长要求讲故事”,能够自己“一页一页认真仔细翻看”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5%。有些家长为了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经常购买新书的方法来保持孩子对书的“热度”。
很多家长反映,家里的图书要么扔得满地都是,要么每一本书都被涂得乱七八糟,撕得七零八落,令家长“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玩,不喜欢读书。

5、家长指导乏术。早期阅读具备个别化的教育特点,易受兴趣、环境等影响。因此,家长是指导孩子阅读的最好老师。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家长只是在孩子“缠得没办法”时给孩子讲个故事聊以应付。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爱不爱看书“无所谓”,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有所改变。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较少,每天坚持者寥寥。当与孩子一起阅读时,也只是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技能并不关注或不知道关注,因而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时,家长觉得无可奈何。

6、超前识字教育者众多。当我们问及孩子在家有无识字时,65.8%的家长回答“有”。尤其是大班幼儿,69.9%的家长甚至要求孩子“写字”。虽然大部分家长觉得早期阅读应该是“正规阅读的预备阶段”,但受社会风气和“早识字”与“早成才”等因素和观念的影响,提前进行识字教育的家长还是很多。

早期阅读开始的时间
一般来说,5—6个月的婴儿对待书就像对待其他东西一样,会把书放在嘴里咬,用手去拍,扔,撕。
9个月以后,婴儿对书的兴趣使他想去翻动书页,但往往是一把抓起好几页;他会看书,但可能把书颠倒着看,嘴里还会喃喃自语。
1岁以后的孩子会说不少话了,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早期阅读作了一定的准备。
14个月的孩子能开始看图指物。大多数孩子学会看图指物的年龄是1岁零4个半月。说出图上东西的年龄是1岁零7个月。
所以,专家建议,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得当,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就会较早出现。
3-8岁是儿童形成和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的口语表达发展特别快,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学习如何看书,愿意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符号解释周围的世界。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形成和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

加强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环境,让孩子想去阅读。
1、选择合适的图书 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无、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图书的选择有着较大的相关。所以,合适的图书应该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孩子兴趣的读物。孩子上小班时,可以选择一些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形象突出、画面清晰、色彩鲜明的图书。同时要装订牢固,纸质较厚韧,便于孩子翻阅。上中班时,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稍微曲折、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恶分明、以动物故事为主的图书。但画面要生动活泼,背景不过于复杂。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注重整体画面,不太注意细节。到了大班时,图书的故事情节要相对长一些、复杂一些,但画面仍应清晰鲜明。此外,还可为他们选择一些知识类的故事书,以拓展知识面,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的进一步发展。


2、设置舒适的阅读角 置身于一个相对独立、安静而又舒适的空间进行阅读,无疑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还得为孩子建构一个阅读角,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这个阅读角可设置在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铺上卡通图案的软地毯,以便于孩子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当然,墙壁上我们也要适当加以美化、修饰,图书的摆放或开或合,整体上给孩子一种休闲和趣味的感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一定会有阅读欲望的。
3、营造亲子共同阅读的环境 现代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对教育的投资比较多,愿意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书籍,但却很少花时间陪孩子读书。研究表明,父母能否给孩子读写方面的支持会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异,能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因此,父母最好每天至少拿出3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看书。同时家长应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把学习、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读书,就要全神贯注地读。孩子耳濡目染,会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二、趣味引领,让孩子乐于阅读。
环境的创设只是为孩子提供了阅读的条件,真正让他们喜欢阅读,走进图书,还需我们成人的引领。启其蒙首先要引其趣,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兴趣是孩子积极探索的最大内动力,能使孩子做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孩子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让他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记忆力得到强化,想象力丰富。幼儿有了阅读的兴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注意力就会集中,情绪就会愉快,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大多数孩子虽没有阅读的习惯,但听故事的兴趣几乎都有。为此,我们的引领就可以从满足孩子听故事的欲望入手,从给孩子“读”故事开始。家长给孩子“读”故事时应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借助形象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图书中图画和文字的内容,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
读之前,家长可以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大胆想象。读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复述故事或进行故事角色表演,让孩子在表演中重温阅读内容,乃至进一步创造性地自由表现。总之,我们的阅读应该给孩子带来的是快乐和享受。
当然,读书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如翻书时从左到右,阅读从上到下,一页一页地阅读,图文结合着阅读,连贯地陈述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阅读的基本技巧。


三、循序渐进,让孩子学会阅读。
要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学会阅读。在趣味引领的基础上,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也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这时,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独立地去阅读。
第一步:孩子自读。
首先,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内容简单些,情节生动有趣些,以便让孩子能有兴趣地看,并能看懂个大概,这有利于孩子阅读信心的建立。其次,为吸引孩子主动去阅读,阅读前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带着问题和悬念来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如狐狸这一动物吧,在以前听故事所积累的经验中,孩子们给它的定位是狡猾且爱欺骗人的角色。所以,如果让孩子阅读《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家长可以提示:“狐狸可狡猾了,今天它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样孩子会顺着已有的经验,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推测,有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

第二步:亲子阅读。
孩子的自读,只不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有时孩子可能看懂了个大概,有时孩子的理解也可能是跑题的、自己创编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毕竟都是他们阅读的成果。所以亲子阅读时,我们首先应听取孩子的成果汇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喜悦,树立信心。然后,我们再把孩子阅读中一些忽略的或不理解的部分和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指点迷津。在阅读中,孩子们往往注重观察形象鲜明突出的事物或人物,不太善于观察细节,如动作、表情、同一画面中事物或人物之间的联系。所以,亲子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故事是有主线的,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尤其要讲述出角色间的对话,使故事变得更为生动。


第三步:引导质疑,创造延伸。
好多故事都隐含了一定的道理。阅读结束后,我们要对作品中有悖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人物及事件的发展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质疑,接受教育。就如《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吧,阅读完后,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狐狸一直骗人,乌鸦为什么还相信它呢?”让孩子得到来自乌鸦的教训: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奉承。这种思考、讨论的习惯,会促使孩子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去探索更多的“为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当然,有些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想象,改编或续编出更为精彩的结尾。再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为例吧。乌鸦由于相信狐狸的谎言,而失去了美味的肉,可乌鸦发现自己上当后,会甘心吗?它会想什么办法从狐狸那里夺回肉呢?结果怎么样?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帮助乌鸦夺回那块美味的肉。无论改成或编成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这种阅读后的假想能力,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更有利于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空间,让孩子勤于阅读。
前面几步可以说良种已播下,为获得大丰收,我们还需不断地施肥、管理。为此,当孩子们学会自主阅读后,我们还应该拓展孩子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的阅读兴趣持续延伸,让阅读成为习惯。
1、更新读书角 要想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关键之一我们还得适时适量地更换图书,给孩子的读书增添新的内容。在更换时,我们可以结合原有的图书补充供给,以便孩子能够迁移学习内容,培养预期阅读能力。也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如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提供相应的图书。还可以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图书。这样不但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使孩子的学习更有条理。


2、踏足户外 放眼社区环境,到处渗透着阅读的信息。环境广告、商店名称、影视报刊、超市货物牌价等等。我们可以在散步和郊游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阅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搜索周围环境中丰富的阅读信息,建立口语和书面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拓展阅读的兴趣和空间。


3、漫步书林 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时,才能更加迅速地萌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和激情。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我们还得时常和孩子去图书馆、书店走一走。在书的海洋中,让他们抚摸那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籍,翻阅那精美生动的画面,感受那如痴如醉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愉悦。时常沉浸于这种书香氛围,不但有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还能更好地扩大孩子的知识面,陶冶身心。







欢迎光临 合肥悦美阅读指导中心 (http://yuemeishuw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